讓一大堆北半球彗星觀測者驚訝不已的C/2006 P1(McNaught),現在轉而驚嚇南半球的觀測者。

  南半球彗星觀測者近日的報告,無不混合了興奮與驚訝之情,並且讓北半球的觀測者們既羨慕又嫉妒--因為這顆彗星居然出現了非常罕見的扇狀彗尾--彗尾末端呈現 輻射狀明暗相間的條紋,看起來就像某處灌木叢起火燃燒後,向上竄升的煙塵, 有的觀測者甚至將之比擬為澳洲雪梨歌劇院的屋頂,其中最寬的條紋可寬達10度左右。此外,這個彗星最近一次的亮度報告(1/20)為-1~-1.5等,彗尾則長達35度以上;更令北半球觀測者嘆息的景象,是這顆彗星的彗尾恰好朝向黃道光的三角錐錐頂而去,連 小城市的燈光與暮光都掩不住這一幅美麗而奇異的景象。(小編現在邊寫新聞、邊很大的開罵...嗚嗚嗚...為什麼北半球看不到....)


  上方照片是紐西蘭奧克蘭Jamie Newman於2007年1月18日拍攝的2006 P1彗星(Canon 350D, 75-300mm lens @ 300mm, 1600 ISO, f/5.6, 8 sec)。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彗星出現如此奇異的彗尾?

  彗星的尾巴其實分成兩種:一為「離子尾」,是彗星接近太陽時,受太陽的輻射激發而發光的部分,因太陽光壓的關係,通常很直且顏色偏藍;另一種是「塵埃尾」,是彗星蒸發的塵埃粒子,因彗星繞太陽公轉前進的關係而被拖在彗星軌道後方,因彗星軌道的弧形而呈現彎曲的外貌,且因塵埃粒子反射太陽光而呈現黃色。上方照片中所見的,知道是哪一種彗尾嗎?答對了,就是塵埃尾。

不過,2006 P1彗星的彗尾顯然又與一般彗星的塵埃尾有些微差異--不僅彎曲程度非常大(>125度),延伸的非常遠,連北半球北緯45度以南的觀測者在太陽剛下山 後1~2小時內都可觀測,雖看不見彗星最明亮的彗核部分,卻可以在西南方地平上觀測到這個延伸成一道一道如同極光般的彗尾,最遠可延伸到寶瓶座附近。下方照片,為歐洲斯洛維尼亞共和國Novo Mesto的Nejc Ucman於2007年1月17日所拍攝的影像(Canon 300D; 18 mm lens, f/3.5, ~2 second exposure)。照片中可以看見P1彗星末端4道最亮的條紋,每一道的寬度約為0.5~1度左右,而最長的一道可長達22度左右。

  有彗星學者認為(Zdenek Sekanina, 1976, S&T),C/2006 P1的奇異條紋狀彗尾,是因為彗核曾經歷幾次噴發,而噴發出的粒子被分解成比較細的微塵,又被太陽輻射光壓推壓而呈現這樣的條紋。不過這個理論尚未被證實。

  彗星觀測者建議:盡可能到可以看見黃道光的地方,就可輕易的用肉眼瞧見這個奇怪的彗尾。黃道光是散佈在黃道上的微塵粒子反射太陽光的結果;在春季,黃道光會出現在黃昏的西方天空,呈現淡淡的黃色三角錐狀,在沒有光害、沒有空氣污染的地方,天氣晴朗的條件下便可看見。臺灣地區最好是到2000公尺高山上,比較能符合看P1奇異彗尾條紋和黃道光的條件。

  下是發現這顆彗星的澳洲塞丁泉天文台(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Robert McNaught於2007年1月19日拍攝的影像,在更暗的環境下,可以看見更壯觀的條紋狀彗尾。(C/2006 P1 on Jan 19. Photo: R. H. McNaught, 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 Canon 5D, 50mm, f/2.0, 30 sec exp., ISO 200)

  彗星專家們追溯過去歷史,發現過去100年間,與C/2006 P1彗尾類似的只有1910年的一月大彗星1910 A1(the Great January comet of 1910,有些書上稱為the Daylight Comet,亦即白天也可以看見的彗星)與1965年的池谷-關(Ikeya-Seki)彗星,尤其是1910 A1(這顆彗星並不是1910年回歸的哈雷彗星)。

  所以囉,臺灣地區的同好們千萬別放棄觀測,只要天氣好,就趕緊架上你的相機吧!小編在小雨中的臺北祝福大家...


資料來源:http://spaceweather.com/, 2007.01.20; Comet Mailing List, KLC

PS.彗星專家們認為這些彗尾條紋可能是「等時線(synchrone)」或「等力線(syndyne, syndyname)」或「striae」,不過這三者定義不同,彗星專家們還沒有釐清2006 P1彗星的奇異彗尾屬於哪一種。
1.等時線(synchrone):塵粒「同時」從彗核噴出,且可在過一段時間之後,在「任何」斥力下,觀察到這些塵粒形成一條帶狀構造。
2.等力線(syndyne):塵粒所受到的斥力相同,但這些塵粒並不是同時從彗核噴出,過一段時間之後,會觀察到塵粒形成一條帶狀構造,且這些噴出的塵粒並未再度分裂成更小的微粒。
3.條紋(striae):並非從彗核同時噴出的塵粒,且這些塵粒經過再度分裂成更小的微粒後,沿著彗星的軌道形成一道一道的直線狀帶狀構造。

本文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本人小小的一點點修改
http://www.tam.gov.tw/news/2007/200701/07012001.htm

哈哈有沒有人讀書讀累的我們明天黃昏衝個海邊去看看有沒有彗尾吧XD
(上次一個人衝去四草可是雲太多了沒有看到...不過黃昏海景還蠻美的呢!!好多人在釣魚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ly12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